我平时工作在广州市里,现在上下班通勤时间3个小时,早上7点多出门,晚上快9点才到家,但我依然觉得很值得。
我跟先生住在4和5层,因为我们喜欢视野好一些,还有个露台,经常请朋友来家里做客。一楼是公共区域,2楼是妹妹在住,3楼是父母的房间,视野不错,也不用爬太高的楼层。平时,大家也会在一楼一起吃饭,想要自己独立空间的时候,就回到自己的房间。
每层的设计风格都有所不同,因为公婆喜欢一切从简,老人家用得顺手的东西和年轻人也不同,所以当初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,只要有厨房和一个阳台就足够了,软装上也相对简单。生活上,我们互相独立和尊重。
以前在广州住出租屋,打工人比较多住在城中村,人员复杂,环境也没那么好,在广州租房子也租不到这么大的,自己家还是舒服自在一些。
现在的房子在一个村子里,前后左右基本都是同一个姓的,广东的村子都是这样,每家每户挨得非常近,我们叫“握手楼”,因为推开窗子就能和邻居握手。
建房的时候,在硬装上有一个特色,四层五层中间,我们做了一个天井,顶楼就变成了个小复式,视野也更广阔了。现在天井这里种了一棵4米高的树,阳光也更充足,家里像拥有了一片小树林。
树的旁边,我挂了一幅很大的画,选了一个鲜艳的颜色,这个区域跟天井的阳光结合,我把它打造成家里的“C位”。
打通天井这个操作,其实是会浪费掉一个房间的,但我们没有觉得可惜,因为这是整个屋子变通透的关键。
我家也有些工业风的元素,比如我们的屋顶保留了原本的土坯,没有刷墙漆,因为我很喜欢井柏然的家,尤其色彩搭配方面。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,节约了不少成本。
其实对于广东人,尤其城中村或者农村的房子,他们不是很喜欢开大窗户,反而喜欢小而密的窗,一方面是成本原因,二来广东人不太喜欢西晒。我们设计了一些错落有致的窗户,长条形的,保证了采光的同时,不会太晒。
我们是2019年开始建房的,当时的老房子地基已经歪掉了,算是危楼,外加当时政策鼓励尽快重新盖房子,所以算是个契机,推了我们一把。
设计上,当地的要求是房子总高不能超过18米,所以规划了一个五层楼的自建房。我先生是做别墅和室内设计的,整栋楼都是他的设计。
最开始清东西就用了一两个月,之前的老房子杂物实在太多。广东这边,每家每户都有神台,建房期间都搬到亲戚家放着。三四月实在太潮湿,施工停了好一阵。后来砸墙、打桩、砌砖,加一起用了五六个月。
软装上就是由我来负责,我挺爱折腾家里的布置。周末是我很宝贵的个人时间,我喜欢按照春夏秋冬的主题布置长桌,请朋友来天台吃饭做客,还喜欢插花。
我以前也向往大城市的繁华,现在窗外都是村景,看不到高楼大厦,渐渐发现周围朴素的烟火气更适合我,也算是一种妥协。我发现,把大部分时间和心思都放在怎么过好生活上,内心反而变得十分静谧。
这个房子最开始建于1984年,当时只是一个土坯的小房子,2011年我们重新用红砖建了现在的两层小楼,年久失修,2022年我们再次把房子进行改造,这次主要改造了室外花园和厨房两个部分。
总共改造花销大概十万,因为山坡的地理位置,我们都是纯人力去担建筑材料,这两部分是支出的大头,我们没有请工人,都是自己家人还有村民帮忙一起做的。
原本厨房是一个单独的小房子,光线特别暗,只能放下两口锅,其中一口锅常年闲置,利用率很低。每次拿油盐酱醋,都要跑到房子里的西厨,动线十分不合理,有一次下雨天,婆婆还在过道摔过一次,现在保证了老人家的安全性。
我们还重新粉刷了墙面。因为重庆的山里很潮湿,常年用柴火烤火和熏腊肉,油污已经完全浸入墙壁了,这次我们用明矾加外墙腻子、再刷大白和水泥,最后刷一层乳胶漆,终于让墙壁焕然一新。
整个改造我们都用的是性价比很高的材料,比如最简单、最廉价的红砖,两三毛钱一块,在我看来,自建房不用红砖,用什么呢?
重庆的山非常多,导致房子的平层面积会比较小,这次我们在房子侧面的架空层,浇筑了水泥平面,房子正前方围出了一个堡坎,空出来几十平方做了个小花园,种树种花,拓展了使用面积。
最开始我弄了一个小花池,种了点花,两个老人觉得不错,接着我又弄了一片地,慢慢地他们也喜欢上了。
现在,两个老人的日常就是早上五六点起来,爷爷先把地扫干净,婆婆准备早餐,再去地里看看他们种的玉米和蔬菜,四季豆、黄瓜、丝瓜,还有水果,偶尔去赶赶集。
公公很喜欢种花种树,院子里有一棵39岁的山茶花,就是他早年间种下的。现在在乡间看到什么花,他都会捡回家种到院子里。
我的小孩虽然从小在城市里长大,但经常回到农村感受自然,平时放假我们都是自驾去附近的山里春游,他在路上看到比如栀子花果黄了,就揣到兜里带回来几颗,种在院子里,他会有这样的意识。
我也经常在野外捡花来做插花,插花的罐子也是捡来的,爷爷就帮我在底下打孔。到了早春,很多野花开了,比如红叶李,还有苗圃里的紫玉兰,捡回来放在家里就很好看,家里有了植物就很有生气。重庆市里养不活的多肉,在小院子的阳光和雨露滋润下, 长得非常茁壮。
我是独生女,94年生泉州人。之前在厦门做设计师,加上读大学的四年,在厦门的时间占了目前人生快三分之一。我是在去年年底备婚时候考虑回惠安,结完婚后,在今年年初辞职。
之所以回乡,一是出于婚后不想继续异地。我老公2019年回家乡泉州惠安创业,做雕塑衍生行业。他从小接触石头,对石雕的感情很深,家里人也大多在这个行业。
另一方面,去年爷爷奶奶相继离世,我常常后悔、遗憾,没能多陪陪他们。父母年纪渐长后流露出来的对我的依恋,也让我选择离他们更近点。
还有就是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,每个月两千多只能租一个单间,忙碌又消耗地结束工作回到家,打开门就看到了生活的全部。我总觉得自己渐渐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,失眠内耗。
新家从门口的小庭院开始就充满温馨。庭院里是从老宅移过来的50多岁的七里香。从小到大,每年七里香花开的时候,夏天就来了。
一楼和二楼是公区。一楼有佛龛小厅,因为闽南人一年中要拜拜的日子非常多。会客厅做的复式挑空,高度6米,闽南人待客习惯就是一定要泡茶。
天井是我公公的设计,全家人最喜欢的地方之一。之前天气不那么热的时候,我们会自己准备点小吃水果,泡点茶倒点酒,跟爸爸妈妈一起居家露营。
四楼就是我和老公的独立空间。打开门进去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中古风书房,代表他的性格。我在家待的最久的就是主卧了,我很喜欢坐在地台上靠着窗看书。
家具、软装摆件,都是家庭成员一起挑选的。每一个空间的居住风格不是统一的,大家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。
因为农村自建房,大家都没有设计的意识,都是跟着隔壁邻居的格局稍加修改。我们也找过乡镇里的设计师,但是几版方案都不喜欢,所以爸爸就决定自己来,边建边学习。他会上网从各个建筑公众号看很多的案例,也去线下建材家居商城实地看材料、了解材料。
房子大概建了三年半。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个专业的施工团队。每个环节都是爸爸去找的相应工人来做,全程自己监工。他想得很细,比如提前预留管道,将三台中央空调的主机置于楼顶,外立面显得干净的同时又不影响邻居生活。
室内地面基本上平整无落差,沐浴间做了整块的防滑石材地板,降低老人年纪大了之后摔倒磕碰的风险。
我们家建成后,在村里多少有些格格不入,但是后来周围邻居都来家里参观。他们对这个房子的喜爱,也激发我想做个家居博主的副业,分享回到农村后的生活。
回村后,我的情绪变得非常平和稳定,每天作息也很规律。早晨可以去海边看日出,也有时间欣赏日落和晚霞。工作和生活可以自由调节,做自己喜欢的事,而且还能和家人在一起。
我们的家里还装饰了很多小雕塑,因为惠安曾有过石雕兴盛的“黄金时代”,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,快要后继无人。我也想在分享生活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传统。
我是90后,学艺术与设计,毕业后投身金融行业,在城市里“卷”了8年后,决定回到老家江西抚州的农场,希望找回更自由的生活方式。
农场是爷爷退休之后经营起来的,离南昌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。他是个闲不下来的人,80岁了,还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地里干活。父亲走得早,所以我和爷爷的感情非常深,从城市回到老家,也是为了能更好地陪伴他。
家里的亲戚朋友都觉得农场的条件差,不愿意回来住,2020年底开始,我开始想到造房子,让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,这样爷爷也不会觉得孤单。
我找来了大学同学Michael一起做整个方案,我们选择了农场入口的一个半岛上建房,三面环水,四周都是竹林,因而取名为“半岛树屋”。
这座树屋通体白色,是一个长24米、宽11米的方盒子。远远看去,房子就好像漂浮在茂密的森林之上,轻盈而简约。
因为房子的地势比周围要低将近3米,这就导致,在汛期时,建筑可能每3到5年就会被淹没一次,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安全隐患,才需要建筑呈现一种悬挑的形态,从地面被抬升起4.5米。
一层则作为地下室,包含厨房、储藏、展览这些辅助空间。这样即使洪水来了,把一层全部淹掉,也不会影响大家在二、三层的正常生活。
二、三层总共布置了8间卧房,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。为了能接待好家里的亲戚朋友,走廊在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社交属性,楼上楼下彼此都能够看得见,轻轻喊一声就能沟通。
经过中庭再往前,就是我最喜欢的客厅空间。挑高5米、面宽11米的巨大落地窗,让空间豁然开朗,自然的绿意不断地透过窗,渗透到室内。
有了这栋房子以后,镇子上的年轻人也很喜欢聚在树屋的开阔草地前,张罗篝火。他们都很感慨,在我们老家的小县城里也能有这么酷的设计。
以前在城市里总有做不完的工作,到农场后就是学会慢下来,顺应自然:3、4月份,在春天挖笋,8、9月份到田里去收获。农闲的时候就跑跑步、读读书,一边享受生活、一边彼此陪伴,生活也很充实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上一篇:男子毛坯房空置十年邻居砸墙封门擅自拆改他人房屋该如
下一篇:普法课堂 楼上装修楼下天花板脱落损失谁担?